曾参烹彘原文加翻译(曾借烹彘又解烹彘)
曾借烹彘又解烹彘
曾参烹彘原文: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孝,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今属济南市)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论语》中,曾子被孔子誉为“君子之道,温、良、恭、俭、让”之人,被视为儒家道德典范。
尽管曾子是儒家代表,但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常常提倡“无为而治”,注重人的本性,主张用德治人。他认为人性相同,只有教育可以使人变得不同。
曾子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现代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子的“烹彘”之说。
曾解烹彘:
曾子在《论语》中曾有一段名为“烹彘”的话,大意是说,处理事务就像烹制猪肉一样,要处理得当,不能过早地切开,也不能过晚地切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烹煮出好的肉。这段话表达的是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把握好时机,一步一步地进行,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
曾参烹彘原文翻译:
“烹彘不成器,不离其皮,不就其膻。冥冥之中,必有得焉,獯(麇)狁尚多。”
“烹彘”的讲法在汉代已经失传,但从其他出土文献和注释中可以得知,曾子的原意是说,像烹制猪肉一样,对于一个任务或者一个项目来说,需要用心悉心地做,不要轻易停止,确保仔细打磨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不会让任何一点暴露出来。
曾解烹彘的启示:
曾子所讲的“烹彘”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有很多启示意义。有些人在工作中总是想着一次扫清所有问题,想着不惜代价地去解决它们,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相反,人们应该像烹制猪肉一样,认真、细致地去解决问题,不能轻易草率,否则后果可能是不可控的。
笔者认为,烹彘的思想还可以引申到人际交往中。人际交往是很注重时机、技巧的活动,要想让别人接纳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懂得在交往时适时拿捏,不可过早或过晚,否则可能犯错误或得不到理解。
烹彘之道,最初讲的是猪肉的烹制,但其实是表达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和风范:缓慢且适时地处理事情,讲究细致和周全,不妄求一时之功,而要追求长久,以求得最终完美的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