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 咏梅王安石翻译颇怪梅花(咏梅之不同的风景)

咏梅王安石翻译颇怪梅花(咏梅之不同的风景)

咏梅之不同的风景

梅花是中国冬天的代表花卉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冬季景观,梅花一直以来都被诗人歌咏。当代著名诗人王安石也留下了他那颇为争议的《咏梅》。不同于其他咏梅作品,王安石把梅花的特点转化为了一种独特的风景,这里所说的风景既不同于自然风景,也不同于文化风景,而是一种注重感受、强调内在因素的心理风景,本文将探讨这种不同的风景。

两种风景的嫁接:自然风景和心理风景的交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王安石在《咏梅》中的咏梅态度。王安石咏梅的角度是十分不同的,他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对梅花进行描绘,而是从自然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梅花看作是自然奇观中的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让王安石将梅花的自然特点与人类情感联系了起来,这就相当于是在自然风景与心理风景之间建立了连续性,创造了一种新的“心理自然风景”。在这种新的风景中,观景者的感受因素比景象本身更显得重要,在这种心理风景中,梅花不再是一种“花”,而是一种内心感受的表现。

梅花的“独态”和“蕴含”

心理自然风景中的梅花更像是一种独立的个体,王安石没有过多地从色彩上或形象上去描绘梅花,而是去捕捉梅花的“本质”和“独态”。王安石说:“雪半偏垂杏花笑,风含香泣梅花魂。”这里的“梅花魂”就是王安石对梅花“独态”的赞美。同样,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不是寻常白练裹”这句话中的“练裹”,也是王安石在视角上的另一种转变,将自然特征藏在人工物之中,反推而知,对于梅花而言,王安石所寻求的“独态”,丝毫不受周围环境干扰。而在“独态”的基础上,梅花的“蕴含”也得以更好地释放。在王安石看来,梅花的清雅与深刻,正源自于它的“蕴含”。在《菩萨蛮·平南西道寄余娘》中:“春来发几枝,人面不知何处归”这两句话直接让我们看到了王安石对梅花“蕴含”与无处不在的关系,这种内在状态,让梅花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之景,更是心理之境的展现。

“品格”与王安石的心路历程

对于王安石而言,梅花的“品格”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王安石将梅花的“品格”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了一起,他在《示从兄婉约诗》中,曾表述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样的感叹,类似于对于自己长期困惑状态的描绘,而“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样的一句话,则是对于“品格”的另一种诠释。当看到梅花后,尤其是强调梅花心里的悲伤之时,王安石说“多情无益自怜,唯有孤高情。”明显地,王安石通过梅花的“孤高性格”来反思着自己的处境。梅花的“品格”成为了王安石读懂自己心境的重要元素,在《杂诗·八题》中,王安石在咏梅的同时,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戏: “独□□,深山去矣,人行怪见,欲与语然回首。”

总之,作为王安石所创造的心理自然风景,在梅花中隐现。通过对梅花的“独态”、“蕴含”和“品格”的探讨,我们得知,王安石将梅花与自然融合、将梅花内在情感定位、将梅花品格放大,构成了一种新的、不同的风景,这是一种从制造景象转向体现内在感受的风景,这种不同的风景需要我们去细资品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