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沉甸甸的补阙之忧——论陈抟、乔知之与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沉甸甸的补阙之忧——论陈抟、乔知之与沈佺期)

沉甸甸的补阙之忧——论陈抟、乔知之与沈佺期

新晋河东学派陈抟家望、年过花甲的老前辈乔知之究竟有怎样的交集?他们又如何影响了后来者沈佺期的学术思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后,踏入模糊不清的历史里拼凑推测,连结文字与事实,试图呈现一份关于先贤们的回忆录。

陈抟与乔知之

东周智者集“筹策一家”,至战国始“取次”开展为政治辩论,韩、赵、魏、齐、楚五国学派纷起。道家的鹤子、纣子均有参与,然然这不仅是儒士的游戏。东汉刘向《说苑》中,“国手上善之者,举当时人,群从恐难坚”,反映了“筹策”派在后世成虚的情况。

于是,东离(今山东临清)人陈抟与其学生乔知之等人便开始重修古籍,发掘出历代筹策家的古籍著作,加以适用于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乔知之曾就此言:“《千夜原公》未尝知之,故作岐步,盖出术之良民数人,期请尔知之。”(《列仙传》)

在王莽篡位之时,陈抟躲避政争,落草为寇。乔知之则预测到”社稷昏罔,天命将捐,使主失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亲眼见到了不是吗?”(《后汉书》)。乔知之为人广交朋友,并留下了100余封书信。有一封信中,他写道,“自从奉了先生(陈抟),多少日来,一心筹画起兴,未休一日,昼夜兢兢(即刻使命)。”(《晋书》)由此看出了其对良师陈抟的推崇之情,还有寄语后人的积极思想,可谓是一个古时候的爱追星少年了。

沈佺期

沈佺期,江南道卢县(今江苏句容)人,字岳南。早年至洛阳与司马昭、贾充等交好。汉家室灭亡后,归隐故乡,一直锤炼自己的学术造诣,式微于杨光之的书香门第里,学得多门,尤擅长易学,独钟于姓名学,并首创经学新语,注释《荀子》、《左传》。

沈佺期对《易》的研究,主张平衡分配,能以天为师,应时而变,表达了一种不放弃教化性,不从命于权势者的态度。在注解《左传》时,他看到了文子“一个人同外人一样,难乎能进道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核心思想,认为其实践要求适应时代,但绝不应放弃思考,否则便是文化的折损。他自然论思想也颇为出色,主张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又提出人的道德感是人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社会的恶化进而感悟的。

学术交汇

陈抟、乔知之与沈佺期,三人虽相距甚远,但却有着紧密的学术连射。陈抟、乔知之研究的范畴以筹策学说为主,沈佺期则以易学、经学、姓名学、天文学及自然学为主。但在学术思维上,三位大可心心相印,满足于自我勘研,关注于学术精神之纯粹,而非择善固执,盲目追逐专业声誉与功利上的所谓“成功”。

陈抟、乔知之不浅的广博学识,深厚的筹谋领悟功底和沉默而坚定的人格,不仅给出子弟后代文化遗产,而且依然在当代得到高度的评价;而沈佺期功行妥当,又颇有阳刚之气,可以说是当时行学的中坚力量,他的学术思想,无疑会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打下基石。

敬畏学术,追寻真理,实证治学,培育自我。陈抟、乔知之、沈佺期三人在学术上矢志不渝,以鹰击长空的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学术只是对理性思考的追求,依赖历史来进行自我挖掘,并正视现实,以期明日之松筠蔽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