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从崇尚平均主义到市场导向)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从崇尚平均主义到市场导向)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从崇尚平均主义到市场导向 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通过计划来控制整个经济。财政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本文将从财政思想演变的角度,探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思想的变迁,以及主导思想的脉络。 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财政 平均主义思想的兴起 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人民的工资、职工福利费以及对专业农民、专业牧民、手工业以及小业主征收的税。一些人认为,这些收入应当合理分配,谁贡献的多,谁也应该得到多。这一思想真正的推动者是毛泽东。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平均主义思想被写入新中国的国家计划和政策当中。 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财政特点 在平均主义思想下,国家实行了统一的、固定的财政收支计划。所有的财政预算都是由国家计委制定,通过国家计划的形式实现。计划之中,财政内部使用的资金调剂、预算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任务,均由计划及其机关承担。 在财政支出方面,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财政特色是“一杆秤、一把尺”制度。即按照“三公一套”标准,将一切支出标准化,均衡分摊,确保一切补贴、津贴、补偿等都是统一的。 此外,平均主义思想下的税收,同样严格遵循横向同一原则。即所有纳税人税负一致,税基相同,每个纳税人所交的税款是相等的。 市场导向思想下的财政 市场导向思想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国家领导者认为,必须从过去的平均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回归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这一宏观环境下,我国的市场导向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型。市场导向思想的主要基本理念,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市场经济。 市场导向思想下的财政特点 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意味着财政的改变。在市场导向思想的前提下,财政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新的财政体制下,税制、财政分配制度、预算制度等都得到突破性变革。财政支出产生了新的特点,特别是支出分类的“三公”制度逐渐向“五公”制度演化。财政通过财权和责权的改革,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化。 在市场导向思想下,国家要求财政部门坚持“分类支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展社会事业、管理和服务。投资建设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引入社会资本,支出和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市场导向思想下的财政体系,不再是平均主义时期那个刻板、僵化的征收和分配机制,而是自适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机制。 总结: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从崇尚平均主义到市场导向,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的历史过程。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财政,是典型的刚性管理,各项费用支出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市场导向思想下的财政,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力量,使体制更加灵活、具有自主性和应变能力。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意识越来越重视和重要性的日益突出,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也将不断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们有充分信心和足够的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